带你了解10个IPV6常识

  1. 诞生目的:解决地址耗尽
    IPv6 最核心的设计目标是解决 IPv4 地址资源枯竭问题。IPv4 仅能提供约 43 亿个地址,而全球联网设备早已远超这个数量,IPv6 则彻底打破了这一限制。
  2. 128 位地址长度,容量惊人
    IPv6 地址长度为 128 位(IPv4 仅 32 位),理论上可提供约 3.4×10³⁸个地址,相当于给地球上每粒沙子分配数万亿个地址,完全满足未来物联网、5G 等场景的需求。
  3. 十六进制表示,支持简化写法
    IPv6 地址由 8 组 4 位十六进制数组成,各组间用冒号分隔(如2001:0db8:0000:0000:0000:ff00:0042:8329)。规则:连续的 0 组可简化为::(但整个地址中仅能出现一次),前导 0 可省略,例如上述地址可简写为2001:db8::ff00:42:8329
  4. 无广播,用 “多播” 替代
    IPv6 取消了 IPv4 中的 “广播”(向所有设备发送数据),改用 “多播”(仅向特定组设备发送),减少网络冗余;同时新增 “任播”(向最近的目标设备发送),提升通信效率。
  5. 自动配置更便捷
    IPv6 支持 “无状态地址自动配置(SLAAC)”:设备可直接通过路由器广播的前缀信息,自动生成全球唯一地址,无需依赖 DHCP 服务器(但也支持 DHCPv6 作为补充)。
  6. 环回地址是::1
    类似 IPv4 的127.0.0.1,IPv6 的环回地址(用于设备自身测试)是::1,代表 “本机”。
  7. 内置安全机制
    IPv6 强制集成了 IPsec(互联网协议安全)协议,可原生支持数据加密、身份验证和完整性校验,而 IPv4 中 IPsec 是可选功能,安全性更基础。
  8. 本地链路地址:仅本地通信
    fe80::开头的地址为 “本地链路地址”,仅用于同一物理链路(如同一局域网)内的设备通信,不被路由到公网,类似 IPv4 的192.168.x.x等私网地址。
  9. 与 IPv4 的过渡机制
    目前处于 IPv4 向 IPv6 的过渡期,主要通过 “双栈”(设备同时支持两种协议)、“隧道”(将 IPv6 包封装在 IPv4 中传输,如 6to4)、“NAT64”(实现 IPv6 与 IPv4 设备互通)等方式兼容。
  10. 未来网络的 “刚需”
    随着物联网设备爆发(预计 2030 年超千亿台)、5G/6G 广覆盖、云计算规模化,IPv6 是支撑这些场景的底层基础,已成为全球网络升级的必然趋势。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