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PN的原理

VPN 即虚拟专用网络,核心原理是借助公用网络(如互联网),通过隧道技术、加密技术和身份认证等手段,构建一条逻辑上的专用安全链路,让数据像在专用网络中一样安全传输,具体可拆解为核心技术支撑和完整工作流程两部分,详情如下:
  1. 核心技术支撑
    • 隧道技术:这是 VPN 构建的基础,如同在公共网络里搭建了一条隐秘隧道。它会把要传输的原始数据报文,用特定的隧道协议(如 GRE、L2TP、IPsec 等)进行封装,让原始数据包裹在新的数据包中传输。比如 L2TP 协议会将用户的链路层数据封装后,通过互联网传输,公共网络中的设备只能识别外层封装信息,无法触及内部的原始数据。
    • 数据加密技术:为隧道内的数据穿上 “防护衣”。VPN 会采用高强度加密算法(如 AES、三重 DES 等),把明文数据转换成杂乱无章的密文。即便数据在公共网络传输时被黑客截取,没有对应的解密密钥,也无法解读数据内容,避免信息泄露。
    • 身份认证技术:相当于隧道的 “门禁系统”。在建立 VPN 连接前,VPN 服务器会对发起连接的客户端进行身份核验,常见方式有用户名密码、数字证书、动态口令等。只有通过认证的合法用户,才能接入 VPN 隧道,防止非法用户蹭用或入侵链路。
  2. 完整工作流程
    1. 发起连接请求:比如员工在外地想访问公司内网服务器,开启 VPN 后,其终端设备不会直接连接内网服务器,而是先连接 VPN 服务器,发送包含访问目标的连接请求,同时提交身份认证信息。
    2. 身份核验与隧道建立:VPN 服务器收到请求后,核对用户身份信息。验证通过后,便在用户终端和 VPN 服务器之间,或是用户终端经 VPN 服务器与公司内网网关之间,通过隧道协议建立起专属的加密隧道。
    3. 数据封装与传输:用户终端发出的访问数据,会先被加密处理,再由隧道协议封装成新的 VPN 数据包。这个数据包外层带有 VPN 服务器或内网网关的公网地址,能在互联网中正常路由传输,而内部的原始数据则处于加密保护状态。
    4. 数据解封装与转发:当 VPN 数据包到达目标端(如公司内网的 VPN 网关)后,网关会识别出这是 VPN 数据包,先剥离外层封装,再用对应的密钥解密数据,还原成原始的访问请求数据包。
    5. 反馈数据回传:内网服务器响应请求后,将结果数据按上述反向流程处理 —— 经加密、封装后通过隧道回传给用户终端,用户终端解密后就能获取所需的内网资源。整个过程中,用户终端和内网设备的通讯,就像在专用网络中进行一样安全。
阅读剩余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