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Pv4 和 IPv6 最核心的区别是地址空间大小,IPv6 彻底解决了 IPv4 地址耗尽的问题,同时在安全性、配置便利性等方面有显著提升。
这是两者最根本的差异,直接决定了网络的承载能力。
- IPv4:采用 32 位地址格式,总地址数约为 43 亿个。随着互联网设备爆炸式增长,目前已基本耗尽。
- IPv6:采用 128 位地址格式,总地址数约为 3.4×10³⁸个,相当于给地球上每一粒沙子都分配一个独立地址,完全满足未来数十年的需求。
除了地址数量,两者在技术设计上也有明显不同,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:
- IPv4:目前仍是主流,广泛应用于家庭、企业和互联网服务。但需通过 NAT(网络地址转换)技术共享少量公网地址,可能影响部分网络应用(如 P2P)。
- IPv6:正处于逐步推广阶段,国内三大运营商、大型互联网企业(如腾讯、阿里)已实现 IPv6 覆盖,但尚未完全替代 IPv4。
- 兼容性:两者不直接兼容,需通过隧道技术(如 6to4、ISATAP)或翻译技术(如 NAT64)实现互通。